把握机遇创新管理 精耕细作再创辉煌

把握机遇创新管理 精耕细作再创辉煌

发布日期:2011-05-12 17:02:37浏览量:2978次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 樊剑平

一、去年的总结与回顾
2010年,浙江省建筑业继续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建筑业“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和“建筑强省”战略第一阶段主要目标全面实现。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
一是产值超万亿。去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00亿元大关,达到11860亿元,提前实现建筑强省的产值规模目标。建筑业增加值1632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6%,实现利税总额740亿元,建筑业从业人员超过550万人,百亿元企业数量达到6家以上,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二是环境更优化。各级党委、政府对建筑业发展十分重视,不断出台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形成了全省上下关心建筑业,了解建筑业,支持建筑业,发展建筑业的良好氛围。全省各市、“建筑之乡”以及不少县(市、区)政府都出台了推进建筑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促进了建筑业发展。
三是市场大拓展。全省建筑业紧跟国家发展战略的布局调整,积极实施国内市场的战略转移,巩固华中、华东,抢占华北、东北,拓展中原、西北,同时,还积极开辟华南和西南。加大天津滨海新区、北部湾、海峡西岸等战略市场的开拓,去年在天津首次突破200亿元。全年百亿元区域市场增加到17个,省外产值突破5000亿元,达到5721亿元,省外产值占全省总量的比重达到48.2%以上。其中在以上海为中心长三角地区的沪苏皖三省市共完成建筑业产值达到2256.7亿元,占我省省外产值的近40%,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继续成为我省建筑大军的主战场。
四是结构有调整。积极推动企业向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电力、城市轨道等重大基础设施拓展,企业工程建设能力有了显著提高,非房建企业数量和房建企业产值比重有了下降,并涌现了像宏润建设、精工钢构、亚厦装饰等一批专业领域的排头兵。上市企业数量达到16家,有力地增强了企业实力和发展后劲。
五是质量创新优。工程质量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监管队伍的执法水平不断提高,“质量强省”深入推进,中天建设集团成为荣获“浙江省政府质量奖”的5家企业之一,也是唯一一家建筑业企业。此外,创优夺杯势头不减,全年创“鲁班奖”、“钱江杯”、上海“白玉兰”等省部级优质工程数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特别是上海市场, 去年我省进沪施工企业共获上海市“白玉兰”43项,占获奖总数的29.3%;获上海市优质结构奖23项,占获奖总数的12.2%;获上海市优秀QC成果奖95项,占获奖总数的21%,其中有12项QC成果被推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国家发改委发布交流;获上海市用户满意工程241项,占获奖总数的61.5%。
六是模式有创新。积极引导企业转变身份,创新经营方式,开展了EPC(工程总承包)、BT(建设-转让)、BOT(建设-经营-转让)等工程建设模式的实践。像浙建集团以BT模式,参与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承建了56万平方米的湖州吴兴区东部新区农民安置房工程;中天建设集团以BT模式,承建了投资60亿元的西安国际港务区。
七是强地更强市。绍兴、杭州、金华、宁波、台州等地级市产值都超过1000亿元,如绍兴市去年以3200多亿元的产值继续领跑全省。“建筑之乡”继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提升“建筑之乡”产业链和价值链,巩固和提升块状经济的集中度,东阳市建筑业产值去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第一个千亿元“建筑之乡”,绍兴县、上虞市、诸暨市、萧山区建筑业产值都超过了800亿元,全省去年有32个县(市、区)建筑业产值超100亿元。
八是安全保稳定。以省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建设工程领域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化了安全生产监管,落实了安全生产责任,完善了监管体系和防范体系。继续开展“安全生产年”、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等活动,深入推进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管理。同时,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两项许可工作,及时查处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好转,全年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各项指标较好地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责任目标内,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事故。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矛盾、问题和挑战,给建筑业下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下大决心、大气力来努力解决。
二、今年的任务与要求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建筑强省”战略第二阶段的起步之年。我们既要坚定发展信心,把握机遇,又要保持清醒头脑,应对风险挑战,牢牢地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一)指导思想
2011年,全省建筑业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为指导,继续深入实施“建筑强省”战略,全面落实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走出去”发展为重点,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关键,评选命名一批建筑强市、强县和强企,更加注重环境优化和民生保障,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更加注重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推进浙江建筑业迈上新的台阶。
(二)主要指标任务
2011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要确保年增长15%以上,增加值占全省GDP6%左右,省外产值占总产值50%以上。
(三)主要工作
1.围绕一条主线,全力推动“两个转型”。围绕一条主线,即围绕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这一主线。主要有八个方面转变:一是树立新的发展理念,由传统建筑业向现代建筑服务业转变;二是要转换发展方式,加快从偏重外延扩张量的增加向内涵发展质的提高转变;三是要注重人才支撑,加快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转变;四是要推进管理现代化,加快从粗放型经营管理向集约型经营、精细化管理转变;五是要加快结构调整,从单一房建和单纯施工为主向大土木和工程总承包转变;六是要注重模式转型,加快经营模式的转变,由一业为主向适度多元化转变;七是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从三个市场一起抓向突出省外国外市场拓展转变;八是要转变政府职能,注重以人为本,从偏重视物质生产向构建和谐人文环境建设转变,从偏重监管向监管服务并重转变。“两个转型”:一是要推动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的转型。要培育若干家具有科研、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和融资能力的大型工程公司,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为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二是要推动房屋建筑向大土木建设的转型。关键要提升实力,加大技术、管理、能力的建设和储备。要优化产业结构和资质结构,加强专业部门的协作与沟通,帮助建筑企业拓展铁路、地铁、公路、机场、水利、电力等大土木建设,提升基础设施领域专业施工能力。
2.拓展两个市场,打造“三个浙江建筑业”。
一是要大力拓展境外市场。去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额27.5亿美元,同比增长23.9%,境外完成创出历史新高,但所占全国在境外的比重仅为2.98%,所占份额与我省在全国建筑业的地位不符,与广东(82亿美元)、上海(69亿美元)、江苏(52亿美元)都有一定差距,和央企相比差距更大。我们一定要加快实施建筑业“走出去”发展战略,完善配套政策,加强部门协作,加强指导和服务保障,不断提升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二是积极拓展国内市场。要巩固和加强国内超百亿元区域市场建设,不断拓展市场份额,巩固优势市场。重点开拓天津滨海新区等新兴战略市场,做好区域市场开拓情况调研和分析,加强与省外部门沟通与协调,帮助企业“走出去”发展。今年要完成陕西、天津、安徽三个驻外办事处的设立。
3.提高三个能力,提升行业发展能力和水平。
一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在汇聚人才、创新管理的基础上,提高科技创新、自主创新能力,这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要坚持以市场为先导,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依托,突出核心技术和重大瓶颈技术的攻关,不断提高高科技含量的工程承包能力。
二是提高企业科技竞争力。加快推动建筑业科技进步,引导和促进建筑业企业建立技术进步机制,加大科技投入,进行技术总结、储备、积累和推广,做好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工作,要加大住宅产业化的实践,提升企业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和工程科技含量。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增强企业科技竞争力。
三是提高企业人才竞争力。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我们要积极打造优秀的企业家队伍,把握企业发展大局和方向;要打造有经验、懂技术的专家技术型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加强一线操作工人培训,培育一支具有实干、苦干、巧干精神的一线员工队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
4.注重四个发展,促进全行业顺利推进。
一是更加注重安全发展。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全过程监管,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努力避免不发生安全亡人事故。要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两项许可制度,严把市场准入关。要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加大对事故企业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力度,确保全省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二是更加注重绿色发展。绿色就是要求环保、节能。要适应低碳经济时代的要求,积极研发低碳建造工艺、技术和材料,提高工业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在建设施工中的应用水平,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不断降低建筑产品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节能减排能力和低碳建造能力,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上海已在建设工地开展绿色施工(节约型工地)评选,我省应该借鉴学习。
三是更加注重和谐发展。加大质量安全标准化、安全文明工地的创建力度,积极改善农民工的生产作业和生活环境。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探索农民工IC卡管理系统,完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进一步完善防拖治欠长效机制,注重各类信访和投诉,及时化解因住宅质量、工资拖欠等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维护行业和谐稳定。此外,要注重公平竞争,走出去要抱团发展。
四是更加注重精细化发展。坚持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潜力,通过梳理企业内部管理的流程,多方位推动企业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真正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工作上要做到精益求精,在施工上做到精耕细作,在安全上做到严抓细管,在服务上做到精雕细琢,在经营上做到精打细算,实现从经验型、传统型、粗放型管理向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转变。


--摘自《建筑时报》(2011年3月14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