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经理职业化培养是助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项目经理职业化培养是助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发布日期:2020-09-28 09:57:00浏览量:3690次

项目经理作为建筑工程的总负责人,既是建筑施工管理的主力军,也是与工程总承包单位同样承担着工程质量责任的终身责任人,在工程建设中的关键位置无可替代。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推行项目法施工,经实践形成了一整套面向工程项目管理的制度,尤其是对项目经理资格的规定,促进了项目管理人员水平的提高,项目经理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建筑业一支重要的人才队伍。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为建筑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经过市场竞争的洗礼,一批经验丰富、有胆有识的项目经理脱颖而出,成为了我国建筑业的生力军。在建筑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今天,只有建立起项目经理的职业化培养通道,才是使得这批生力军成为加快推动建筑业转型发展的关键。

北京市优秀项目经理人才济济。自2006年起获评北京市建筑业企业优秀项目经理的共1568人次,队伍逐渐扩大。其中,2018~2019年度新增97名、2019~2020年度新增109名、2020~2021年度新增123名。从近3年数据分析,获评的优秀项目经理中,年龄在40~50岁的占比已由2018年的35%、2019年的47%提升至2020年的61%,参加工作时间在10年以下和21~30年的占比逐年提升、11~20年的占比逐年减少。从学历和职称分布来看,本科与中、高级职称占比越来越高,近两年获评的优秀项目经理中,研究生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占比翻倍,项目经理职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管理的体系已基本成型,但仍有待提升。

“有资质、守诚信、强管理、重业绩”是项目经理必备的核心竞争力,施工项目管理范围内的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法规及信息化专业知识是项目经理的“手”,施工项目实施策划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项目经理的“脑”。项目经理对在施和已施项目的安全、质量、工期负责,要控制工程的成本不超标,更要最大程度地追求上级下达的利润指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项目经理必须不断充电,保持手段的灵活、头脑的清醒,增强核心竞争力,企业也要重视项目经理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培养职业型项目经理要统一规范。2019年,中国建筑业协会印发《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经理岗位职业标准》,该标准最突出的特点是着重强调以业绩和能力为基准评判项目经理,但它还不能算真正的职业资格标准,仅仅是对项目经理进行分级和定位的标准。之前,行业多家协会曾联合发文推行《建设工程项目经理岗位职业资质管理导则》,提出了由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等要素构成,特别注重能力和业绩考核的项目经理岗位职业资质评价标准。该标准也只是纲领性的,且主要针对工业与民用建筑业的项目经理,缺乏可操作的细则和适合其他建筑细分子行业的通用准则。同时,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此类文件在内容上缺乏统一性。因此,面对建筑业新发展、新形势,要统一项目经理管理法规的立法宗旨、管理范围、执法主体和法律责任,建立覆盖整个行业的规范。

培养职业型项目经理要强化奖惩激励。一方面,对项目管理水平、实际效果好的项目进行奖励。另一方面,对项目管理水平低、发生亏损的项目进行处罚。奖励和处罚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还包括行政上的。对职业素质过硬、管理水平较高、工作业绩突出的项目经理,评定为职业项目经理,并优先推荐为各级评优评先人选,为他们搭建一个更好的舞台。对职业素质不高、管理水平较低、所负责项目发生亏损的项目经理,评定为不合格项目经理,暂时取消项目经理任职资格,从而建立“奖优罚劣”和“优胜劣汰”的良好竞争机制。

培养职业型项目经理要突出再教育。当前施工企业普遍对项目经理的培养方面重视不够,大多数施工企业一般没有选拔培养项目经理的具体实施计划,多数为从现有的项目经理或担任其他项目领导职位却未取得项目经理资质证书的人员中进行选拔和培养,并为此类人员突击办理《项目经理资质证书》。这种方法本末倒置,制约了对优秀的、有潜力的项目经理的培养。

企业应制定长期具体的培养计划,培养各年龄层特别是年轻的项目经理。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的培养方式,促进项目经理候选人加强理论学习,在实践中锻炼,这样才能培养出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各年龄层项目经理,形成合理的项目经理队伍梯次结构,从而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发展,强化工程项目的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项目管理理论、内容和方法都将随之不断更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新经验不断出现。因此,企业也需要对项目经理进行再培养,定期进行轮训,督促他们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更新观念,适应新时代、新形势对项目管理的新要求。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能够集专业技术、管理技巧、领导艺术和丰富经验于一身的项目经理,才能在有限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协调有限的资源,将各种复杂关系理顺,使得建设各方默契配合。这是大型建筑业企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建筑业未来发展的需要。


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