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江苏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发布日期:2010-11-19 00:00:00浏览量:3140次

       江苏建筑业是全省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优势产业,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制定江苏省建筑业“十二五”规划,谋划新的发展战略,确定新的奋斗目标,对于动员团结全省建筑业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企业转型升级,努力统筹城乡建设、加快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的跨越
        (1)“十一五”时期江苏建筑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五”是江苏建筑业极不寻常的5年。面对宏观经济领域种种不确定因素,面对“5•12”特大地震带来的救灾重建任务,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造成的严峻形势,全省建筑业广大干部职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团结拼搏,克难攻坚,全面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任务。
        ――产业规模连续登上新台阶。2009年成为全国第一个建筑业总产值突破10000亿元的省份,2010年达到12323亿元;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6.1%以上;全省从业人员达到570万人,全省农民从建筑业获得的收入占其纯收入的28%以上。江苏建筑业以占11%左右的从业人员完成了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13%,总产值、企业营业额、利税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名列第一。
        ――区域发展实现新跨越。出现了通、宁、扬、苏、泰五大建筑业产值超千亿元的强势板块。全省建筑企业营业额超100亿元的县(市、区)由2005年的10个增加到2010年的32个,超200亿元的由2个增加到15个,超500亿元的达3个。
        ――企业发展迈出新步伐。特级资质企业由11家增加到32家;一级企业由406家增加到900多家;企业营业额超过100亿元的由1家增加到15家;专业施工领域扩展到40多个门类; 5家企业进入国际工程承包商225强、13家企业进入中国工程承包商60强。
        ――市场开拓取得新进展。省内建筑市场的主体地位更加巩固,省内完成的产值占全省总产值三分之二以上;省外市场遍布全国30个省市区,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进入120个国家和地区,境外市场累计完成营业额245亿美元。
        ――质量科技获得新成果。累计获得“鲁班奖”63项、“国优奖”63项,总数居全国各省、市、区首位;3000多项工程获省部级优质奖,比“十五”期间增长70%;形成了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筑业十项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住宅工程分户验收覆盖率与合格率均达100%。
        (2)“十一五”江苏建筑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突出科学发展,致力于走又好又快发展之路,逐步实现全行业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跨越;突出科技兴业,致力于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步伐,为可持续发展积蓄后劲;突出扶大育强,致力于培育和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引领行业转型升级提升素质;突出区域统筹协调发展,致力于推动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建筑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3)“十二五”时期江苏建筑业的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江苏建筑业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经济复苏和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推进,为江苏建筑业发展带来良好国际机遇。国际金融危机结束以后,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欧洲和北美地区发达国家的工程发包已走出危机阴影,趋于稳定;拉丁美洲、非洲一些国家的大规模建设已有前兆或拉开序幕 。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江苏建筑业发展提供有效内需保障。“十二五”时期,每年全国将有20万亿元以上的固定资产投入,其中三分之一以上靠建筑业来完成。我国城镇化率将进一步提高,由目前的46%提高到65%以上,从而为建筑业提供较长时间的黄金期。近两年国务院批准20多部区域性规划,形成了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的“四大板块”,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八大经济圈”,必将带来我国新一轮投资建设的高潮。
        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江苏建筑业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世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和不确定因素,后金融危机时代建筑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和地区保护主义抬头,国内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行为的不规范,江苏建筑业企业自身质态不够理想等,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江苏建筑业的发展壮大。
        (4)“十二五”时期是江苏由建筑大省迈向建筑强省的重要时期。“十二五”时期是江苏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江苏由“建筑大省”迈向“建筑强省”的攻坚时期。2002年江苏制定了到2015年实现建筑强省的奋斗目标和“三步走”战略,至2010年,前两步战略目标已提前实现。“十二五”时期,江苏必须坚定不移地实现建筑强省的奋斗目标。
        (5)指导思想
        动员团结全省建筑业广大干部职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更加注重建筑经济发展质量,更加注重科技进步、人才开发和品牌建设,更加注重建筑业在改善民生、推动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江苏建筑业成为具有较高技术和管理水平的现代产业、节能环保的绿色产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
        (6)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原则。江苏建筑业经历计划驱动、要素推动、利益驱动之后,应不失时机地进入创新驱动阶段。要通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使江苏建筑业逐步成为现代建筑业。
        人本优先原则。这是应对老龄化危机和劳工荒危机的必然选择,是建筑业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要缓解从业人员存量减少、增量不足逐年加深的状况,建筑业企业就必须把解决劳工的高薪、高福利、权益受保障等经济诉求和政治诉求作为基础工作来抓。坚持这一原则,是建筑业在产业升级尚未完成、劳动密集型仍占主导条件下,赢得新一轮竞争的前提。
        重点突破原则。“十二五”期间,新兴建筑业的发展将成为主流。江苏建筑业要继续领跑全国,就要以发展绿色建筑为重点,实现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效益。
        持续发展原则。“十二五”期间,着眼形势任务的新变化,坚持科学发展观,妥善处理好速度、总量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努力提高建筑业发展质量。
        (7)发展目标。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提出全省建筑业“十二五”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指标体系。
        总体目标:到2015年全面实现“建筑强省”原定目标,建筑经济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显著提高,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同行业发展水平。以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任务为基础,建筑业增加值、总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例在6.5%左右,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培育年营业额500亿元的企业2家,100亿元的企业30家。打造1-2个营业额超百亿元的建筑产业园区。
        主要指标:1、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培养造就一批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施工现场建筑工人持证上岗率达到90%以上,从业人员中技术管理人员比例达到25%以上。2、结构调整目标。产业集中度达到70%以上,专业企业数量在全行业占比50%以上,专业施工领域完成产值占全省建筑业总产值45%以上;3、技术进步目标。加大科技投入,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年度科技经费支出占企业年度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0.5%以上,特级和一级建筑企业建立和运行内部局域网及管理信息平台,技术装备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国家级工法、省级工法的数量在“十一五”的基础上翻一番;4、节能环保目标。建筑产品施工过程的百元产值能耗下降10%,碳排放降低10%,新建工程98%达到节能建筑标准,全行业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贡献明显提高。5、质量安全监管目标。质量安全法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工程质量整体水平保持稳中有升;国家优质工程奖数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工程质量通病治理取得显著进步,建筑工程耐用性普遍增强。坚决遏制重大及以上生产事故,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三、积极适时调整结构,进一步提升行业持续发展的应变能力
        (8)按照绿色、节能、环保的要求调整产业结构。顺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低碳发展战略,积极适应低碳经济时代要求,大力开展建筑节能工作,把建筑节能作为重点突破。积极研发低碳建造工艺、技术和材料,不断降低建筑产品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节能减排能力和低碳建筑能力,培育一批符合绿色、环保、节能标准的建筑企业集群,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
        (9)把握调优方针,挺进高端施工领域。以“调优调高”为基本取向,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调控房建企业和专业企业的比例,通过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各方主体市场行为,拓宽中小建筑企业发展的市场空间;通过给予相应扶持政策,培育扶持经营特色明显、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专业企业,促进中小型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提升江苏建筑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企业做大做强的能力
        (10)大力创新建筑企业经营方式。大力发展施工总承包、工程总承包。积极创造有利条件,通过资质升级,充实经营科技人员,增强科研、设计、施工、采购一体化能力。大力发展工程总承包、施工总承包,积极采用BT、BOT、EPC等建设方式,突破工程施工服务的单一经营模式,加强银企合作和资本运作,逐步实现由单纯工程施工向项目开发带动施工转变,由建造建筑产品向经营建筑商品转变,由施工型建筑企业向资本运作型建筑企业转变。纵向延伸、横向拓展推动多元经营。建筑企业要发挥自身优势,向与建筑施工关联度较高的上下游产业延伸,可有选择地进入房地产业、建材业、服务业等行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努力形成“一业为主、多元并举、主业创名、三产创利”的经营格局。
        (11)大力创新建筑企业管理方式。建立新型母子公司体系。根据市场需求,创新企业组织结构体系,建立以投资公司为母体的母子公司组织体系。母公司专司资本经营,子公司为各专业分公司,专司生产经营。母公司动态分析市场形势和各子公司经营能力及经营状况,将资金向利润高端投放,取得企业管理效益最大化。实行扁平化开放式管理。适应时代发展,在企业内部形成高效的组织结构、密切合作的团队关系和有力的综合协调,优化决策流程,提高市场反应能力。通过信息化加强管理内功。针对内部管理和市场拓展需求,建立高效的信息化平台,推动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融合,缩短企业管理流程以及企业与市场之间的距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尝试推行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模式。培养建筑行业优秀职业经理人队伍,把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去管理经营,实行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并建立健全企业职业经理人考核评价制度。在有条件的建筑企业试点后进行推广。
        (12)大力创新建筑企业施工方式。采用先进技术装备武装施工企业。积极引导扶持企业引进使用先进的机械装备,提高效率,缩短工期,减少施工污染,在硬件建设上形成新的竞争力,期末实现全省机械装备率在现有基础上再增长30%。推行绿色施工。推广使用低碳建筑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在建筑物的改造、使用、保护等环节减少石化能源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采用对环境友好的技术和材料,减少环境污染;组织绿色施工技术难题攻关,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力争到2015年全省绿色施工覆盖率达到50%以上。推广建筑工厂化。积极探索和运用新的建造模式。通过模块化设计、工厂化制造、集成化施工,形成建筑工厂化生产和施工能力,形成20家以上有实力的、成规模的建筑工厂化企业集团。推动建筑产业园建设。在建筑工厂化的基础上,在苏南、苏中建设建筑产业园,提高集约化程度,构筑江苏现代建筑产业的“产业高地、创新高地、服务高地”,从根本上推动传统建筑业向现代建筑业转变。
        五、抢抓机遇优化布局,进一步提升建筑市场开拓能力
        (13)努力做到提前布局、优化布局,提高抢抓市场机遇的能力。国际市场开拓上重点放在中东、拉美、非洲。国内市场开拓在保持东部市场份额的同时,向蕴藏巨大商机的中西部市场转移部分力量;在巩固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建筑市场的同时,向其周边的二线城市进军。
        (14)努力采取集群化、集约化方式,提高市场开拓的效率。以现有市场为依托,调整加强管理力量,将分散的、零星的队伍向重点市场集中,进一步扩大省外建筑市场份额,建立集群化、集约化的市场体系。加快与工程项目所在国经济、社会的融合,鼓励通过收购、控股等方式,在境外投资设立高品质的国际化公司。建筑外经营业额年均增15%以上,2015年境外营业额达到100亿美元。
        (15)努力实现资本运作与工程施工的最佳结合,提高市场开拓的优势地位。在“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强银企合作,引导企业将资本运作与工程施工有机结合,变垫资为投资、变施工总承包为工程总承包、项目总承包,走建筑业与房地产业、建筑业与金融业、建筑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的新路子。
        六、确保质量确保安全,进一步提升健康成长的运行能力
        (16)完善监管体系,夯实工作基础。严格落实质量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出台建设工程安全质量事故责任认定办法,进一步明确工程参建各方主体和注册执业人员的质量安全责任要求,落实工程质量安全终身责任追究制。建立省级部门之间、省、市、县主管部门之间、同一部门不同处室之间、市场和现场之间等全方位的联动监管工作机制,推行工程质量报告和保险制度,及时、全面地掌握工程质量动态,切实防范和化解工程质量风险。
        (17)创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督管理效能。加强工程建设现场动态管理,研究制定工程质量安全现场动态管理标准和考核办法,探索建立工程质量检测强制抽检模式。开展以信息化建设为辅助管理的“质监通”、“安监通”等工程建设现场动态管理措施的研究。加快构建统一的质量安全信用信息平台,做好企业和个人安全质量信用信息的采集、管理和发布工作。进一步规范优质工程奖的评审活动。
        (18)突出监管重点,促进工程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进一步探索施工实时监测和工程远程监控的管理措施,加强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项工程的安全管理,强化工程突发险情和事故的应急处置,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着力加强重大项目的质量安全管理,建立重大工程项目质量安全督查和信息报送制度,提高建设工程各方主体的安全责任意识。
        (19)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在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和配足专业技术人员的基础上,加快落实监督机构的工作经费,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监管人员的教育培训,组织开展对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和人员的考核,逐步建立责任明确、行为规范、执法有力的质量安全监管队伍。
        七、强化科技人才两大引擎,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0)加快建立健全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投入。组织力量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企业转型升级中的先导性作用。借鉴和整合国内外先进技术,提高我省建筑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企业技术研发和技术中心建设,组织技术难题攻关,做好技术总结和工法、专利编写申报,力争在建筑业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和应用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推动我省建筑企业形成更多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积极探索适合建筑业实际的科技发展市场化、产业化的新途径。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典型示范为手段,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为现实生产力。继续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建筑业。淘汰高能耗、高污染、落后的生产工艺,加强技术革新,为全省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21)加大行业和市场急需人才培训工作力度。着力培养和造就一个高素质现代建筑企业家群体;一批业务精通、经验丰富的技术把关人才和精于管理、善于开拓的项目经营人才;一支技术精、能吃苦、守纪律的一线操作工队伍。尤其是在铁路、公路、机场、码头、轨道、隧道等专业施工领域,加强从业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和高层次人才培训。
        八、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提升行业发展的动力
        (22)调整和优化建筑业企业所有制结构。尚未改制的建筑企业要主动引进各类资本要素参与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努力形成复合所有制的产权结构;部分股权过于分散的企业,加快股权向经营管理者集聚,通过股权流转集聚发展要素,化解经营管理风险。利用多渠道资金改组企业,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鼓励企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帮助有条件的企业直接或间接通过国内外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根据企业经营和资信情况,有条件的企业可在国内外发行企业债券或股票上市。利用多种资金渠道进行建筑业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造,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盘活存量、优化资本结构为重点,通过改制、改组、改造和强化管理,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增强企业的生机和活力。
        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使国有建筑业企业由量的扩大逐步转向质的提高,促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争取到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促进产权流动,优化企业产权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提升建筑企业的市场化水平,力争“十二五”末,全省上市企业数量达到10家以上。
        (23)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支持并帮助企业获得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支持跨行业、跨地区兼并其他国有及非国有企业,推动企业存量资产流动和重组,优化资产结构,实行资产经营负责制,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全面推进我省建筑业企业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明确企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自职责,规范企业决策程序,提高决策效率,促使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框架内高效运行。
        (24)深化企业管理机制、用人机制、激励机制的改革。进一步创新建筑业企业的管理机制,压缩管理半径、提高决策效率、再造企业管理流程,加强总部对项目部的管控,有效解决管理僵化、效率低下等问题。积极创新用人机制,完善用人办法,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着力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才,在人才开发实践中不断创新机制、创新路径、创新方法。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探索以管理、技术、资本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多种收益分配方式,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技术骨干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九、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25)制订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通过产业政策和行政手段优化产业结构。制定出台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性意见,科学、合理的调控企业资质等级和数量规模,形成大中小结构合理、总分包比例协调的企业结构形式。加大行业发展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政府出台政策法规,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法规、优化建筑市场的法规、特别是扶持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法规,做好建筑业企业新资质标准宣贯和就位工作。
        (26)有效推进建筑市场和工程现场管理“两场联动”。进一步加强全省建筑市场管理,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加快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提升绿色、环保、文明施工水平,实现建筑市场规范有序发展和建筑业做大做强做优“两个目标”,促进和谐行业建设。
        (27)继续大力培育扶持龙头建筑企业。加强企业资质动态监管,建立健全市场清出机制。重点培育优势企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建筑企业,“十二五”期间全省一级以上企业争取达到1260家以上,其中新增特级企业10家以上。鼓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进行联合、兼并、重组,形成一批资金雄厚、人才密集、技术先进,具有科研、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和融资等综合能力的大型建设企业集团。打破行业和地方壁垒,全面开放市场,消除市场准入障碍。引导大型建筑企业积极参与高端建筑市场竞争,提高市场覆盖率;鼓励大型建筑企业以资产联结为纽带,以项目合作为基础,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开拓市场;促进银行与建筑企业合作,由银行为优势建筑企业提供与施工能力相匹配的授信额度和境外保函;积极为优势建筑企业人才引进、市场准入、资金融通、政策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务,提高资质等级,优化资质结构,引导企业做大做强,争取更多的企业进入全球知名承包商行列。
        (28)不断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步伐。实施南北挂钩区域战略,加强苏南、苏中与苏北建筑企业的交流,加快苏北建筑业人才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培育苏北总承包企业和专业企业,力争培育2-3家特级企业,50家以上一级企业,100家以上专业企业,进一步提升苏北建筑业核心竞争力,树立苏北建筑业的品牌形象,实现苏北与苏中、苏南建筑业的协调发展。
        (29)破解建筑业发展中的新难题。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发现和解决制约我省建筑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以“三走进三服务”为落脚点,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切实提高宏观把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执行落实能力、破解难题能力,推进全省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